【論著】顱內大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導致的輕型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腦灌注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研究
為臨床整體評估及針對性地制定更加精準的腦保護及認知功能損傷預防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對話大咖 | 腫瘤早篩大提速!支修益教授揭秘政策與技術的雙重力量
【醫悅匯】對話大咖欄目特邀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支修益教授探討我國腫瘤早篩的政策紅利、技術突破以及如何提升公眾的健康意識和篩查參與度。
為何有人壓力大就生病?研究揭示身體如何被“壓”垮:高壓正在成為癌細胞養料、血糖推手!
慢性壓力可通過神經通路、代謝紊亂等機制,升高血糖風險、促進癌癥進展,還會損傷免疫、大腦功能并加速細胞衰老。通過 4-7-8 呼吸法、運動、飲食調整等即時及長期方案,可主動管理壓力,守護健康。
EACTS/STS/AATS臨時機械循環支持指南2025
2025 年 EACTS/STS/AATS 聯合發布 tMCS 心臟手術指南,打破 “一刀切” 模式,強調模塊化個體化選擇,提升微軸向泵地位,明確保護性手術與決策算法。
宮頸癌早篩早診雙基因甲基化檢測,輔助宮頸病變早篩早診及管理
我國宮頸癌負擔嚴峻,常規篩查存在漏診、過度診療等局限。PAX1/JAM3雙基因甲基化檢測獲NMPA批準,精準度高、能區分HPV感染類型,覆蓋多臨床場景,大幅減少不必要檢查,為宮頸癌早篩早診提供新方案。
人體自帶“體重開關”?科學家發現5個新型肥胖基因,開關靈敏度還看祖先
一項跨越六大洲、涵蓋83萬人的大規模基因研究,終于揭開了肥胖基因的神秘面紗——發現了5個全新的肥胖風險基因,并揭示了它們在人類不同祖先群體中的獨特作用。
《2025年AHA/ACC/AANP/AAPA/ABC/ACCP/ACPM/AGS/AMA/ASPC/NMA/PCNA/SGIM成人高血壓預防、檢測、評估和管理指南》要點解讀
該指南的更新對于我國高血壓防治措施的修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BMJ:急性心房顫動患者快速復律,維納卡蘭特優于普魯卡因胺
一項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顯示,靜脈注射維納卡蘭特在急性心房顫動患者中比普魯卡因胺更有效且更快速,且安全性相當,顯著減少了電復律需求。
BMJ:無明確誘因靜脈血栓栓塞患者延長口服抗凝,3 年以上仍有獲益
對于無明確誘因VTE患者,延長口服抗凝治療超過90天顯著降低復發風險,盡管伴隨較高出血風險,但綜合臨床獲益依然明顯,且這種獲益可持續3年以上。
身體出現6個信號,說明“血液循環”不好
血液循環系統含體循環與肺循環,功能下降會引發多器官損傷,早期信號包括手腳冰涼、頭暈、胸悶等 6 類表現。通過均衡營養、控糖、運動、戒煙等 8 項措施,可維護血管健康、改善血液循環,降低相關疾病風險。
類風濕關節炎可以徹底停藥嗎?真相是......
類風濕關節炎是慢性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而非單純關節疼痛。它不僅累及關節,還可能損害肺、心血管等全身臟器,具有高度致殘性,簡單將其等同于?“關節痛”,是最核心的認知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