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以“從未來到未來”的人才培養理念,精準把握未來對學科專業的新需求,超前研判未來對人才素養的新要求,重塑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提出“未來領軍人才”畫像,引導學生傳承天大品格、厚植天大知識、淬煉天大思維、鍛造天大能力。
TJU DATA
TJU PERSONAGE
(1844~1916)
非常之世,必有非常之人走非常之路,成非常之業,進而對社會發展起著新的促進作用。盛宣懷不僅是中國近代輪、電、礦、路四大產業的創辦者,也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作為官僚買辦,他在天津為官20多年,對天津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成就,他在天津創辦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天津大學),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之先河,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電信企業—天津電報局,開創了中國電信的新紀元。盛宣懷(...
(1857~1930)
王文韶奏折中向光緒皇帝推薦的北洋大學堂的總教習就是“美國人丁家立”。因為北洋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建立的第一所現代性質的大學,此前沒有中國人辦過大學,教育、教學如何管理,只有請具有經驗的外國教育家來做。丁家立(Charles Daniel Tenney),美籍著名教育家。1857年生于美國波士敦城。他在美國達特茅斯大學(Dartmauth University)畢業后,進入歐柏林大學研究院(Oberlin University Postgradnate School),獲得神學碩士學位。1882年丁家立來華,...
(1866~1936)
王劭廉(1866-1936),字少泉,天津人,祖居天津市河東,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王劭廉畢業于北洋水師學堂,畢業后被派往英國深造,學習造船工程。學成回國之后,仍返回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教授數學、英文等課程。后任教于北洋大學堂。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北洋大學堂總教習丁家立辭職,由王劭廉接任,總教習改稱教務提調。王劭廉從1906年擔任教務提調到1914年離開北洋大學,在北洋大學掌校9個年頭,這是北洋大學堂治校辦學之權由外國人手中歸于中國人之始。...
(1886~1938)
趙天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教育家。1904年入北洋大學法律系學習,1906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法律科,后獲法律博士學位,1914年被任命為國立北洋大學校長。趙天麟執掌北洋大學六年,繼承和發揚了北洋大學嚴謹求實的校風,并提煉出“實事求是”的校訓,一直延續至今,為北洋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趙天麟,字君達,1886年7月16日出生于天津梁家嘴,其家是該地方歷史上頗有名望的四個家族之一。趙天麟少年聰敏,性格沉靜,自幼喜愛讀書。...
(1900~1988)
李書田,字耕硯,河北省盧龍縣新房子村現已劃歸為昌黎縣人;1900年2月10日,出生于當地的名門世家;1917年考入國立北洋大學預科,1919年升入本科。他在校時的學期成績、學年成績、畢業成績均獨占鰲頭,在北洋傳為佳話。1923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榮膺“中國斐陶斐勵學會會員”,并考取了官費赴美康乃爾大學研究生院深造,繼續攻讀土木工程專業。在康乃爾大學,他各科平均成績在99.5分以上,成績之優為中國派遣留學生以來的第一人。...
(1886~1951)
馮熙運,字仲文,我國實業家、文史學家。1886年生于天津馮氏望族。馮自幼聰慧勤學,在家塾讀書,后因為目睹國難,有志于西學。1905年考入北洋大學堂,攻讀法律。1907年由北洋大學堂派送,遠渡重洋,赴美留學,同行中還有馬寅初等人。到美后,馮熙運先入哈佛法律系,畢業后考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先后獲得法學學士和法學博士學位。1911年學成歸國,曾任直隸省檢察廳檢察官,因不善于官場應酬而辭職,轉而應聘北洋大學教書,與同為留美學習法律的趙天麟同事。...
TJU HISTORY
1895年,天津海關道盛宣懷上書,稟請光緒皇帝設立北洋大學堂,10月2日,光緒皇帝下旨欽準。我國近代自己創辦的第一所現代大學誕生
1899年,北洋大學第一屆學生畢業。1900年,由北洋通商大臣堂裕頒發“欽字壹號”即中國第一張大學畢業文憑,獲得者是法科學生王寵惠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北洋大學堂校舍被德軍占據,學堂被迫停辦
1903年4月,北洋大學堂在西沽武庫新校址復校
1903年,北洋大學堂選派第一批畢業生留學美國
1910年,宣統皇帝御批會考全國畢業生,并進行殿試嘉獎,北洋大學土木工程學門學生馮熙敏,獲會考第一名
1912年,北洋大學堂依據國民政府教育部令改稱北洋大學校
1913年,北洋大學校奉令改稱國立北洋大學
1915年,趙天麟校長頒布校訓:“實事求是”
1920年,北洋大學法科停辦(法科調入北京大學),改為專辦工科
TJU DIARY
1912年1月5日,年僅30歲的北洋大學知名校友法科畢業生中國第一張大學文憑的獲得者王寵惠經孫中山提名,被正式任命為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民國時期,王寵惠一直身居政壇要職,抗戰時期任戰時國家權力中樞(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他是中國第一位海牙國際法庭大法官。在華盛頓會議上為中國成功收回膠濟鐵路和山東主權進行了有理、有力、有節的斗爭;開羅會議上,為中國收回臺灣提供了法律保證。
1946年1月,國民政府決定恢復國立北洋大學。抗戰勝利后,在以杰出校友王寵惠為代表的各界校友的努力下,國立北洋大學終于在天津西沽“復員”。“三工聯理”的學校陸續回到西沽舊址復核。
1936年1月3日,時任陜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向國民政府行政院提議將國立北洋工學院西移至西安,以之為西北地區大學之基本。此前邵力子也曾向行政院建議“請將北平四所大學遷移一所進陜”,用以“作高深之培養”,“應事實上之需要”。此舉可追溯為北洋工學院遷陜辦學的源頭。
1936年1月2日,由北洋工學院學生擔任團長的“平津南下擴大宣傳團”四團從天津出發,沿平漢路南下,深入到農村擴大抗日宣傳。擴大宣傳團由平津學生組成,多為“一二·九”愛國運動中的積極分子。四團由北洋工學院、河北法商學院組成。
1947年1月1日,北洋大學學生因抗議美軍暴行,會同其他在津院校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選派代表面見時任天津市長遞交抗議書,并向美軍駐津司令部表示抗議。“美國佬滾回家去”、“嚴懲美軍暴徒”的憤怒呼聲震撼津門上空,眾多師生聯合簽名拒絕美國救濟援助。
1937年2月,北洋工學院院長李書田擬具《國立北洋大學籌備緣起及分期完成計劃》,計劃由八個階段將彼時的北洋工學院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基本文理學院與工、醫、法三個專門學術職業學院之綜合大學,從而恢復“北洋大學”之稱謂。北洋大學籌委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此計劃,并由主任委員王寵惠遞交國民政府。
1948年2月1日,我國近代水利事業的開拓者、水利學家張含英正式就任北洋大學校長,全校師生歡欣鼓舞,乘車到火車站歡迎張含英校長的到來。張含英來校不久,教育部撥來教育經費,北洋學府重現生機。
2010年3月7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新校區框架協議》。按照協議,天南大新校區建設由教育部、天津市及兩校共同籌資,教育部和天津市將加大支持力度。
1919年3月6日,北洋大學校長、愛國教育家趙天麟呈請直隸省長發還北洋大學舊址博文書院。博文書院于1900年庚子之亂時為德軍所占,后有德國僑民在該地建立德華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作為戰敗國在天津的租界被收回,僑民被遣送回國。趙天麟校長因此呈文要求將博文書院舊址發還。3月15日,直隸省長曹銳對此事進行了批復。
1896年3月,天津大學堂在上海《申報》、《新聞報》登招考天津大學堂學生“告白”,昭告社會各界,學堂招收學生情況以及對考生的要求。
1932年3月1日,天津市中等以上學校學生組成抗日救國會,為督促政府及地方軍事當局,立即出兵收復東北失地,發表《告華北民眾書》。
1949年4月,北洋大學在西沽原址正式開學復課,“準備負擔起建設新中國的任務”。天津解放前夕,在中共北洋大學地下黨組織領導下,北洋師生堅決護校,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完整無損。
1948年4月5日,北大、清華、北平師院、南開、北洋、燕京、中法等華北七大學校發表《發饑餓反迫害罷課宣言》,抗議政府當局非法查禁華北學聯,迫害學生;要求提高教育經費,提高教職員工待遇,給予國立學校學生全面公費,補助私立大中學校經費,增設獎學金。1986年4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鵬視察天津大學,為學校題詞“實事求是,以嚴治校”。2005年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到天津大學視察。
1948年,國民黨反動派嚴厲鎮壓學生運動,下令查禁由平津9所大學學生組建的華北學聯。1948年4月4日,北洋大學自治會邀請各校來校春游“看桃花”,并召開群眾集會,展開反迫害斗爭,保護華北學聯。
1938年4月3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會議通過了《平津滬地區專科以上學校整理方案》,令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方案》規定:“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現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院逐漸向西北陜甘一帶移布,并改稱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1948年4月2日,北大、清華、北平師院、中法大學、燕京、南開、北洋七校學生代表為反對查禁華北學聯及逮捕學生,到北平請愿要求收回查禁華北學聯的命令。請愿無結果。1997年4月2日,天津大學召開“211工程”建設項目實施啟動動員大會。從此,天津大學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為主線,以隊伍建設為保障的“211工程”建設全面啟動。
2008年4月1日,天津大學航空航天研究院正式成立。該研究院的成立為發揮天津大學強勢學科的交叉優勢,培養適應我國“空天”事業發展的高端科技人才提供了條件。
1936年5月,北洋學生參加天津學生反對日本增兵華北的抗日救亡大示威。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北洋大學師生走上街頭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運動。5日,北洋大學學生發出三份電報聲援北京學生。6日,北洋大學致電巴黎和會中國專使,望其力持到底,不獲所愿,不簽合約。
2013年5月,位于天津西沽的北洋大學堂原址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8年5月2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由西遷入陜的國立北洋工學院、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和北平研究院合組的西安臨時大學更名而來)陜西省城固縣正式開學,下設6個學院,23個系。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在保存中華民族文化命脈的同時,肩負起開發西北地區經濟及教育的使命。
1935年5月,北洋工學院院務會議修正通過的《國立北洋工學院學則》,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及寧缺毋濫的精神。此學則共分9章53條51款。
1947年6月18日,國際奧委會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40次會議,在北洋大學杰出校友、中國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王正廷的極力推薦下,董守義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董守義為發展新中國奧林匹克運動和我國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的恢復作出了貢獻。
2015年6月17日,值天津大學紀念張太雷誕辰117周年之際,天津大學法學院成立。至此,天津大學(北洋大學)1895建校時設立的四學門之一,我國最早的法學高等教育專業,在經歷120周年風雨后,得以重建。
1929年6月16日,天津北洋同學會成立,這是北洋大學最早的校友會。
2014年6月15日,天津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沈家祥院士捐資100萬,設立“沈家祥教育基金”,資助藥學院師生開展創新性研究。
2009年6月,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建設的我國第一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中心——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文獻數據庫面世。
1937年6月13日北洋工學院院長李書田完成《寫給全國同學》一文,號召北洋同學勉力添建母校禮堂、體育館及教授住宅。文中精要地指出了北洋辦學的首要任務,“我們現在辦學,第一要注重學生的精神訓練。第二,要竭力延羅教授人才。第三,要撙節一般用費,特別省出大量的校款用于充實設備。第四,待校舍不敷用時,正需要勉力添建。”
1945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令泰順北洋工學院歸并浙江英士大學,因遭到學院師生的抵制,未果。
1949年6月,華北人民政府設立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原屬天津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教育部領導的北洋大學、南開大學歸華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員會領導,由天津市軍管會文教部指導和管理。
1934年6月10日,國立北洋工學院奉教育部令,設立理工研究所,下設化學部、地質學部、工程材料部、土木工程部、礦冶工程部、機械工程部、電機工程部、飛機工程部等8個研究部門。
1984年6月9日,國務院批復教育部《關于在部分全國重點高等院校試辦研究生院的請示報告》,天津大學獲批成為首批二十二所試點的重點院校之一。
1935年6月8日,北洋工學院自制無線電發報小型機試驗成功。自制的無線電發報小型機重不足十磅,出力僅二瓦特,經試驗聲音宏大,可正常工作。它的研制成功標志著北洋的無線電研究事業邁上新臺階。
1906年6月7日,北洋大學堂總教習、美籍教育家丁家立(Charles Daniel Tenney)帶領北洋大學堂學生40余人由天津啟程取道上海赴美留學,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整班出國研修的先例。
2005年6月6日,經過中國集郵總公司中國郵政總局批準,教育部認可的天津大學 “中國著名高等院校紀念封”公開向社會發行。
1911年(宣統三年)6月5日,直隸總督陳夔龍上奏折《奏為請獎北洋大學堂辦學出力各員事折》,闡述北洋大學辦學之不易及現已取得之成就,奏請給獎于北洋大學出力各員,獲準。
1997年6月4日,以北洋著名校友、我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的名字命名的獎學金在天津大學設立。由張太雷烈士的親屬捐資10萬元,用以獎勵優秀學生黨、團員以及張太雷榮譽班集體獎獲得者。
1934年6月3日,天津《益世報》報道:“北洋工學院招收二百五十名新生。本市河北國立北洋工學院,為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起見,以最低之教育經費,造就大多數的工程人才,特于下學期招收本一新生二百五十名,計土木工程八十名,機械工程四十五名,采冶工程四十五名,電機械工程四十名,建筑工程四十名,并于本市、北平、上海三處,分別招考。”
1951年6月2日,中央教育部部長馬敘倫簽發教育部(51)高三字第533號文件,決定將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自1951年8月1日起正式成立新校,校名擬定為天津大學。1993年6月2日,系統工程專家李光泉任天津大學校長。
1927年6月1日,由北洋大學學生會主辦的《北洋周刊》創刊號發行。其目的在于:“刊物是要隨便談談我們的所學和說一說我們自己要說的話,是要把資格最老、名望最著的北洋毫不隱蔽地、赤裸裸地實寫出來,以供社會上欲明了北洋者參考。”
1957年7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北洋著名校友,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馬寅初根據在浙江、上海等地進行的人口調查和我國國情總結出來的科學預見——《新人口論》。馬寅初于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礦冶學門,后經北洋大學選派公費赴美留學,改修經濟學,先后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對我國的經濟、教育及人口方面貢獻卓著。
1952年7月起,全國高校開始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經過此次院系調整,天津大學化工、建筑等學科雖然得到了加強,大批傳統的優勢學科被調出,比如整個理學院以及工學院中具有50多年歷史的采礦系、地質系和冶金系,它們充實和建立了一批大學,哺育了蹣跚起步的新中國高等教育。天津大學從一所理工結合的大學,轉變為新型的多科性工業大學,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之一。
1914年,由北洋大學法律學門乙班畢業生賈文范翻譯的中譯本《羅馬法》出版,是現存我國第一部《羅馬法》翻譯著作。
1934年夏,民國教育部據視察報告,對北洋工學院飛機發動機制造研究,多有所獎勉,并令設法成立航空工程學系。1935年9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國立北洋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設立航空工程組。
1928年7月,南北統一,試行北平大學區制,國立北洋大學與平津各大學一道歸并北平大學,改稱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
1939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陳立夫提請行政院審議創辦西康高等學校,行政院批準在西昌創辦國立西康技藝專科學校。國民政府教育部聘請李書田博士為該校籌備主任,嗣復聘為校長。
2013年8月2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期間,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袁貴仁來到天津大學,聽取學校對教育部“四風”方面的意見,聽取了天津大學黨委書記劉建平作關于天津大學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展情況的報告。他說:天津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大學、是當代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在天津大學118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歷史底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和天津市的支持下,銳意改革,成績突出。
1985年8月1日天津大學為紀念著名校友張太雷烈士,在新落成的北洋廣場建立張太雷烈士半身銅像,銅像底座四周鐫刻著徐向前、聶榮臻、胡耀邦的題詞。張太雷(1898—1927),江蘇常州人。1915年入北洋大學預科。1916年入北洋大學法科。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一和青年運動的卓越領導人。1927年12月,擔任廣州起義總指揮,不幸犧牲,時年29歲。母校天津大學保存了他于1920年6月獲得的畢業證書。
1923年9月4日,北洋大學新宿舍落成。北洋大學原校址位于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占,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 1903年4月于西沽武庫正式復課,學生宿舍原系武庫改稱,設施欠佳,1923年夏始建筑大樓一幢用于學生宿舍。
1984年9月,天津大學試行優異生選拔制度,綜合培養優秀學生,以適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要求。
1934年9月2日,《北洋周刊》刊登《國立北洋工學院工科研究所招考研究生簡章》。
1919年9月1日,北洋大學添設工科冶金學門,其設備經常費用均自法科節省項下動支。由此,采礦冶金學門分為采礦與冶金兩學門。
TJU COLLECTION
In the Media
“學長,我們來看您了!”在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張太雷塑像前,青年學子們通過手機掃碼進入數字化空間。今年6月17日正值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中國共青團主要創始人張太雷同志127周年誕辰,天津大學正式啟幕“張太雷精神情境教學基地云端展廳”,以科技創新讓紅色記憶煥發時代光彩。這座云端展廳運用三維建模、VR全景等數字技術,將天津大學多年積累的張太雷研究史料和實體展廳展覽成果轉化為可交互的沉浸式體驗。記者看到,展廳內“...
中國教育報客戶端訊(記者 陳欣然 通訊員 梁紹楠)微型LED被廣泛認為是下一代高端顯示技術的核心元件,而如何實現微型LED晶圓從生產到終端集成的全過程良率檢測,一直是困擾業界的難題,也阻礙了基于微型LED的終端產品如大面積顯示屏、柔性顯示屏的量產。近日,天津大學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全國重點實驗室、精儀學院感知科學與工程系黃顯團隊打破微型LED晶圓測試瓶頸,實現微型LED晶圓高通量無損測試,研究成果日前在電氣領域頂級期刊《...
海報制作:馮娟新華網天津5月18日電(記者李鯤、郭方達)夏夜的微風拂過津河之畔,天開高教科創園(以下簡稱“天開園”)核心區的樓宇燈火通明,玻璃幕墻倒映著青年創業者們匆匆的身影,雙色的“天開”標志分外醒目。從實驗室到生產線,一片原先的沉寂樓宇被科創磁場激活喚醒:累計3542家注冊企業,帶動1.8萬人就業……自2023年5月18日開園以來,一個個年輕的科創故事在這里匯聚成硬科技時代的一篇天津華章。天開園核心區夜景。(新華社記者趙子碩 攝)培育科創生態“天開范式”“45天,我們的實驗...
Campus Highlights
6月25日(星期三)16:30
衛津路校區會議樓第八會議室
6月24日(星期二)15:30
衛津路校區會議樓第七會議室
6月17日(周二)15:00
衛津路校區會議樓第八會議室
6月17日(周二)10:30
衛津路校區會議樓第八會議室
6月6日(周五)中午12:30
衛津路校區教職工活動中心多功能廳;線上直播
6月6日(周五)13:30
北洋園校區1895行政樓A102
Academic
Study at TJU
學校以“從未來到未來”的人才培養理念,精準把握未來對學科專業的新需求,超前研判未來對人才素養的新要求,重塑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提出“未來領軍人才”畫像,引導學生傳承天大品格、厚植天大知識、淬煉天大思維、鍛造天大能力。
Special Features
TJU People
TJU on Social Media